DDoS 攻擊全解析:從 443 SSL、L7 攻擊到常見類型與防禦方法

為什麼 DDoS 攻擊越來越難防?

你知道嗎?在 2025 年,DDoS 攻擊(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已不再只是「大企業」才需要擔心的資安問題。隨著電商平台、線上預約系統、遊戲伺服器與各式中小企業網站大量上線,駭客目標也逐漸轉向「容易癱瘓、監控不足」的中小規模服務。

根據Cloudflare 2025 Q1 報告指出,全球攔截的 DDoS 攻擊已突破 2,050 萬起,平均每分鐘就有數百次嘗試入侵,且越來越多攻擊集中在應用層(HTTP/HTTPS)的精準攻擊,偽裝成一般用戶流量,讓防禦難度大幅提高。在眾多攻擊手法中,近年出現的 443 SSL DDoS 攻擊L7(應用層)DDoS 攻擊更是棘手,因為這些手法能避開傳統防火牆,直接耗盡伺服器資源,讓一般防護機制難以即時應對。

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 DDoS 攻擊是什麼、常見的 DDoS 攻擊類型與手法、443 SSL 與 L7 攻擊的威脅,並分享企業應該如何建立有效的 DDoS 防禦策略。

DDoS 攻擊是什麼?DDoS 與 DoS 有什麼不同?

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與早期的「DoS(Denial of Service,阻斷服務)」相比,最大的差異在於攻擊來源是否分散。

DoS 攻擊通常只來自單一電腦或 IP,造成影響有限;但 DDoS 是透過全球數百甚至上千台被控制的殭屍電腦(botnet),同時向目標伺服器發送大量請求,使網路頻寬、CPU 或記憶體資源瞬間被耗盡,導致網站延遲或直接癱瘓。

DoS 就像一個人堵住大門,而 DDoS 則是整群人湧入同一個入口,讓系統再強也無法負荷。由於攻擊流量來自不同地區與 IP,傳統防火牆或黑名單封鎖幾乎派不上用場。

DDoS 與 DoS 的比較表

項目 DoS 攻擊 DDoS 攻擊
攻擊來源 單一裝置 多台分散的殭屍電腦(botnet)
攻擊強度 有限,容易偵測 大規模,流量分散難以辨識
防禦方式 單點封鎖即可 需配合流量清洗、CDN 與防禦策略
影響範圍 小至單一系統 大至整個網段或雲端節點

DDoS 攻擊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一定要破壞系統漏洞,只要讓伺服器資源耗盡就能達到「癱瘓服務」的目的。

駭客甚至能租用「攻擊即服務(DDoS-as-a-Service)」平台,只要付出極低成本,就能瞬間對特定網站發動上百 Gbps 的流量轟炸,對中小企業來說幾乎無法負擔。常見攻擊目的包括:

  • 勒索金錢 :先攻擊再寄信要求贖金。
  • 轉移注意 :在竊取資料同時製造網路擁塞。
  • 競爭破壞 :打斷競爭對手的營運或促銷活動。
  • 惡意測試 :駭客團體或學生出於「實驗」目的進行測試。

常見的 DDoS 攻擊類型與防護指南

DDoS 攻擊手法很多,但實務上可歸納為三大類:流量型(Volumetric)、協定型(Protocol)與應用層(Application / L7)攻擊。不同分類從攻擊發生的「層級」、攻擊用的「技術手法」、或攻擊造成的「資源耗損」來切分;同一個攻擊手法常會同時符合多個分類,因此企業在規劃防護時要採「跨層級、分層整合」的方式,才能更有效降低風險。

1. 流量型攻擊(Volumetric Attacks)——以「量」壓垮頻寬

這類攻擊透過大量流量淹沒目標網路,使頻寬飽和、連線中斷。攻擊通常利用僵屍網路同時對伺服器發送大量請求,造成「塞車效應」,合法使用者的連線被擠壓到無法存取。常見手法包括:

  • UDP Flood:利用 UDP 封包高速發送隨機資料,使伺服器忙於回應不存在的請求。
  • ICMP Flood(Ping Flood):大量 Ping 封包癱瘓目標網路,造成網路延遲與超時。
  • DNS 放大攻擊(DNS Amplification):駭客偽造來源 IP,利用開放式 DNS 伺服器回傳比請求大數十倍的封包,放大攻擊威力。

實際影響與案例:線上遊戲、電商平台、串流平台…等高流量服務,經常遭遇這類攻擊,這類攻擊最直接,短時間內就能讓頻寬被完全耗盡,高峰時伺服器會延遲甚至斷線。

防護重點:部署 CDN(內容傳遞網路)與流量清洗服務,可即時分散並過濾異常流量;同時關閉未使用的 UDP Port,減少攻擊面。

2. 協定型攻擊(Protocol Attacks)——針對協定或設備資源下手

協定型攻擊針對網路層(Layer 3–4)運作原理,利用連線請求的建立與釋放機制來消耗伺服器資源。這類攻擊流量不一定大,但非常「精準」,因為它們模仿合法連線行為,讓防火牆與路由器難以判斷。常見手法包括:

  • SYN Flood:在 TCP 三向交握(Handshake)過程中發出大量連線請求,但從未完成回應,讓伺服器不斷等待並耗盡資源。
  • ACK Flood:大量傳送 TCP ACK 封包,造成伺服器 CPU 過度處理而延遲。
  • Ping of Death / Smurf 攻擊:利用協定設計漏洞發送異常封包,導致系統緩衝區溢出或網路堵塞。

實際影響與案例:常見於針對金融業、政府網站的攻擊,這類攻擊不一定需要超大流量,但因為鎖定網路協定弱點,往往難以即時阻擋。

防護重點:開啟 SYN Cookies、啟用連線速率限制(Rate Limiting),並在邊界設備上設定封包異常偵測,可有效降低影響。

3. 應用層攻擊(Application Layer Attacks, L7 攻擊)——模仿真實使用者的「巧妙」攻擊

應用層攻擊是目前最常見、也最難偵測的 DDoS 攻擊類型。它針對網站應用層(HTTP / HTTPS / DNS / SMTP 等)進行高頻請求,例如不斷刷新頁面、模擬登入動作或查詢資料庫。由於這些行為看似「真實使用者操作」,即使流量不大,也能讓伺服器陷入高負載。常見手法包括:

  • HTTP Flood:以正常的 HTTP 請求方式,連續請求大量頁面、圖片或 API,導致 Web Server 超載。
  • Slowloris 攻擊:透過極慢的封包傳輸,長時間占用伺服器連線資源。
  • DNS Query Flood:模擬合法 DNS 查詢,但以高頻率重複發送,讓 DNS 伺服器無法回應真實流量。

實際影響與案例:應用層攻擊通常流量不大,但難以和正常流量區分,對金融業、電商以及雲端服務平台都是常見威脅,導致消費者無法完成交易;而使用 HTTPS 的企業官網則可能遭遇 SSL 相關攻擊。

防護重點:部署具行為分析功能的 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能識別非人類操作與異常請求模式,並可搭配 Bot 防禦機制阻擋惡意自動化流量。

放大攻擊(Amplification Attack)不是第四類,而是手法上的延伸

放大攻擊常被視為一種特別危險的 DDoS 技術,是流量型或協定型攻擊的延伸。駭客利用「小請求換取大回應」的設計漏洞,例如利用 NTP、DNS、或 Memcached 協定,在不增加自身流量的情況下放大攻擊威力數十倍。例如:攻擊者向開放的 NTP 伺服器發送小型請求,卻誘使伺服器回傳上百倍大的封包到目標主機。或是DNS 放大攻擊同樣利用「查詢小、回應大」的特性,讓少量資源也能癱瘓整個網段。

防護重點:關閉未授權的公開服務、啟用封包來源驗證(Source Validation),可顯著降低放大攻擊成功率。

總結來說,流量型攻擊強調「量」的壓制、協定型攻擊瞄準「基礎設施弱點」、應用層攻擊則聚焦「真實使用者操作的模仿」。在台灣,不同產業面對的攻擊手法各有差異,例如電商平台常見 HTTP Flood,遊戲業常被 UDP Flood 鎖定,而政府或大型企業網站則容易遭遇放大攻擊與 SSL 攻擊。

常見 DDoS 攻擊手法比較表

攻擊名稱 分類 攻擊手法 常見影響 常見案例 建議防護重點
UDP Flood 流量型 大量 UDP 封包淹沒頻寬 網路塞爆、延遲、斷線 線上遊戲伺服器、串流平台 CDN / 流量清洗、封鎖非必要 UDP 埠
ICMP Flood / Ping Flood 流量型 大量 ICMP 請求 頻寬被消耗、回應超時 一般企業官網、內部網路 限制 ICMP 回應、網路設備限速
DNS 放大攻擊 流量型(放大) 利用開放式 DNS 放大回應 頻寬瞬間被填滿 電商平台、政府網站 避免開放式 DNS、Anycast DNS、流量清洗
SYN Flood 協定型 TCP 三向握手被占用(半連線) 連線表飽和、連線失敗 金融業網站、交易型服務 SYN Cookies、調整 backlog、邊界速率限制
Smurf Attack 協定型 利用廣播或異常封包放大 線路被淹沒、設備故障 政府單位內網、企業 LAN 停用廣播回應、封鎖不必要 ICMP
NTP 放大攻擊 協定型(放大) 濫用 NTP monlist 放大回應 突發大流量、癱瘓 大型企業、政府官網 關閉公開 NTP、封鎖未授權請求
HTTP Flood 應用層(L7) 大量模擬 GET/POST,觸發後端 CPU/DB 過載、交易失敗 電商、金融業、SaaS 服務 WAF、行為分析、速率限制、CAPTCHA
RUDY 攻擊(Slow POST) 應用層(L7) 慢速上傳占用連線 表單功能失效、連線耗盡 雲端服務、表單型服務 設定閒置逾時、限制單 IP 連線數
Slowloris 應用層(L7) 緩慢送不完整 header 伺服器連線數耗盡 中小型 Web 伺服器、客服系統 限制 header / 逾時、連線數限制
SSL / TLS 握手攻擊(443 SSL 攻擊) 應用層(L7)(加密) 大量握手或重協商,造成高 CPU HTTPS 無回應、CPU 飆高 使用 HTTPS 的官網、金融與電商平台 TLS 終止(CDN)、TLS 指紋、SSL 加速器
混合式攻擊(Multi-Vector) 混合型 同時結合多種手法 頻寬 + 應用雙重癱瘓 大型企業、政府、跨國平台 多層防護(Anycast + Scrubbing + WAF)

為何 443 SSL 與 L7 攻擊值得特別關注?

過去的 DDoS 多半以「量取勝」——塞爆頻寬;但近幾年攻擊重心正轉向「質」,也就是更精準、更難偵測的應用層攻擊,以及透過加密通道進行的資源消耗型攻擊。Cloudflare 在 2024-2025 的季報顯示,HTTP(應用層)攻擊占比顯著提升,而攻擊的手法也朝向混合式、目標化方向演進。

兩個關鍵原因:

  • 加解密成本不對等:建立或處理 TLS/SSL 連線,伺服器端需要較多 CPU 資源;攻擊者只要發送大量握手或重協商請求,就能以相對低成本造成伺服器高負載。
  • 行為偽裝能力強:L7 攻擊與加密流量常模仿合法使用者(合法 headers、Cookie、甚至執行 JavaScript),使得基於封包特徵的傳統防護難以辨識。

443 SSL DDoS 攻擊是什麼?

443 SSL 攻擊主要針對 HTTPS(即使用 TCP 443 連接埠)服務進行,駭客會利用加密流量特性發動攻擊,使防護系統難以辨識異常請求。由於 HTTPS 流量必須經過加解密處理,這會大幅消耗伺服器 CPU 資源,駭客便利用這點發動「SSL 握手洪水(SSL Handshake Flood)」攻擊,強迫伺服器不斷建立與中斷加密連線。

這類攻擊的可怕之處在於:即使流量不大,也能迅速吃光伺服器運算資源,造成延遲、連線逾時,甚至讓整個 HTTPS 網站無法回應。

防護建議:

  • 使用能進行 SSL 終止(SSL Termination)的 CDN 或防火牆分擔加解密負載。
  • 啟用 TLS 指紋比對(TLS Fingerprinting),偵測異常或大量重複的握手行為。
  • 避免伺服器直接對外處理加密封包,可透過前端代理(Reverse Proxy)減少壓力。

L7 DDoS 攻擊:最隱匿也最難防的資安威脅

L7(Layer 7)攻擊屬於「應用層攻擊」的一種高階手法,透過模仿真實使用者行為進行干擾。舉例來說,駭客可能利用自動化腳本或殭屍網路,不斷模擬一般使用者的 HTTP 請求、登入、或 API 查詢,讓流量看似正常,實際上卻在拖垮系統運算能力。

與傳統的流量型攻擊不同,L7 攻擊的特點是「流量小、效果大」──它並不靠高流量癱瘓,而是以高頻率、模擬式操作方式讓後端應用層資源持續被消耗。常見的 L7 攻擊行為包括:

  • 頻繁觸發登入、註冊、查詢 API 等動作。
  • 模擬使用者在網站各頁面間切換或不斷刷新頁面。
  • 對特定應用(如搜尋、購物車)發送大量參數組合請求。

防禦 L7 DDoS 攻擊的策略

  • 部署具 AI 行為分析功能的 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可辨識異常模式與自動化流量。
  • 導入 Bot 管理系統(Bot Management),偵測非人類操作行為。
  • 實施 CAPTCHA 驗證與 API 驗證 Token,限制自動化重複請求。
  • 將靜態內容交由 CDN 快取,減少應用伺服器負載。

為什麼 L7 與 SSL 攻擊常一起出現?

許多駭客會同時結合 443 SSL 與 L7 攻擊,以加密流量掩飾異常請求,使監控系統難以識別來源。由於防火牆與流量分析設備無法輕易解析加密內容,攻擊流量就能在 HTTPS 隧道中「偽裝成合法使用者」。這種「加密混合攻擊」特別容易讓企業誤以為只是網站流量高峰,實際上卻是伺服器被逐步拖垮。防護建議包括:

  • 使用可解密 SSL 流量的 DDoS 防禦設備或雲端服務,進行深度封包檢測。
  • 設定異常連線閾值與行為監控,偵測突發性的 HTTPS 請求峰值。
  • 將 WAF、CDN 與流量清洗中心(Scrubbing Center)整合運作,建立多層式防護。

L7 DDoS 攻擊與傳統攻擊的差異

傳統的流量型 DDoS 攻擊,很容易被防火牆或流量清洗設備偵測到,因為流量明顯異常;但 L7 DDoS 攻擊 更隱蔽,因為它針對 應用層(Layer 7),例如 HTTP、DNS、SMTP、API 請求。這類攻擊不是單純丟大量流量,而是模擬「真實使用者行為」。

傳統 DDoS 攻擊(L3/L4)

  • 著重在 頻寬與網路堆疊 的消耗,例如 UDP Flood、SYN Flood。
  • 攻擊流量大、明顯,常以 Tbps 為單位。
  • 偏向癱瘓整個網路或伺服器,影響範圍廣。

L7 應用層 DDoS 攻擊

  • 著重在 應用程式與服務端的處理資源,如 HTTP Flood、DNS Query Flood。
  • 流量不一定龐大,但請求極度擬真,往往難以透過黑名單過濾。
  • 常針對特定功能,如登入頁面、搜尋功能或 API ,導致服務品質下降甚至停擺。

傳統攻擊與 L7 攻擊的比較

指標 傳統攻擊(L3/L4) 應用層攻擊(L7)
目標層級 網路層 / 傳輸層(頻寬、PPS) 應用層(HTTP/HTTPS、API)
流量特徵 大量無效封包,容易偵測 請求擬真,難以辨識
偵測方式 流量閾值、PPS/GBps 異常 行為分析、端點 RPS 與延遲指標
代表攻擊 UDP Flood、SYN Flood HTTP Flood、443 SSL Flood
防禦難度 中等 高(需結合應用邏輯)

2025 年 DDoS 攻擊趨勢與企業對策

1. 攻擊規模與頻率持續上升,出現「超大流量(hyper-volumetric)」事件

2025 年上半年與第二季觀察到多起破紀錄的超大規模攻擊,包含數 Tbps 等級的 UDP Flood/反射攻擊,顯示攻擊者在流量放大與雲端資源濫用上更為熟練。Cloudflare 在 2025 Q2 報告指出,該季攔截了數千起超大流量攻擊,並記錄到新的高峰值事件。

2. 應用層(L7)攻擊顯著增加,目標更集中於金融、電商與 API 端點

各家威脅情資均報告 L7 攻擊量明顯上升 — QRATOR 與其他供應商指出,2025 年 L7 類型攻擊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例如 Q2 增幅報告達數十%等級),且多針對銀行、支付系統與線上零售平台。應用層攻擊雖流量較小,但因模擬真實使用者行為,偵測與攔截難度高。

3. 攻擊來源與手法多樣化:放大攻擊、雲端資源濫用、IoT 與被入侵雲 VM 混合出擊

透過公開報告可見,攻擊來源已不再僅來自傳統殭屍網路(IoT botnet),部分攻擊採用「混合來源」(包括被濫用的雲端 VM 與公開服務),提高攻擊強度並增加追蹤難度。NETSCOUT 的全球資料也反映了攻擊次數與強度的提升。

4. 針對 TLS/HTTPS(443)的攻擊成為常態化議題

隨著全站 HTTPS 普及,駭客愈來愈多採用針對 SSL/TLS 握手或加密通道的方式(例如大量建立握手、SSL Renegotiation),以耗盡伺服器 CPU 與記憶體。此類攻擊對未做 TLS 卸載或沒有彈性加解密資源的環境尤其致命。

5. 台灣地區特徵:攻擊頻次高但峰值多落在數百 Gbps 級,行業集中在金融、政府與電商

根據 NETSCOUT 對台灣的觀測報告,該區域記錄到數萬次攻擊,最大帶寬接近數百 Gbps,且協定型(TCP相關)攻擊數量顯著。這意味台灣企業在處理突發流量與協定型異常時,需要更快的事件響應與協作機制。

中小企業該如何防禦 DDoS 攻擊?

對中小企業而言,DDoS 防禦往往受限於 預算、人力與資源,但仍有一些基本功是必須要做的:

1. 定期資安檢測

駭客常透過暴力破解、漏洞或木馬取得攻擊資源。中小企業可定期進行網站與應用程式弱點掃描源碼掃描等檢測,提早發現風險,降低被利用的可能性。

2. 加強防火牆與 WAF 規則

透過調整防火牆規則、啟用 WAF 網站應用程式防火牆(Web Application Firewall),能阻擋異常流量與惡意封包,避免無效流量佔用頻寬,提升系統穩定度。

3. 提升頻寬與設備效能

增加頻寬或升級硬體設備,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攻擊壓力,不過這只算「延遲癱瘓時間」,仍需搭配進階防禦手段。

4. 流程與演練

建立 DDoS 攻擊應變 SOP(誰要通知、誰要回報主管…等),並進行定期演練,確保真正發生攻擊時不會手忙腳亂。

遠振 4 大 DDoS 防護介紹

遠振資訊的 DDoS 防護服務,能彌補企業防護的不足,並提供 全天候、即時反應的防禦能力:

  • 多層式防護機制:依 OSI 層級分流處理,DDoS 攻擊在網路層 (Layer 3)、傳輸層 (Layer 4)、展示層 (Layer 6) 和應用程式層 (Layer 7) 最常見。系統依照 DDoS 的攻擊類型,各層使用不同清洗策略,逐層阻斷攻擊,能在第一時間阻斷各式各樣的 DDoS 攻擊。
  • DDoS 流量清洗:將所有流量導入具有清洗能力及 SOC 監控的網路架構中,隨時對流量及封包進行監控。當發現無效封包或異常連線時,就會啟動清洗機制,對於異常來源進行阻擋及過濾等防護措施,讓正常的流量則回注於客戶網站。
  • 雲端清洗中心:採用雲端區域聯防,將不同國家的攻擊流量送至最近的清洗中心,可加快清洗速度並有效避免單一清洗中心失效。
  • 7x24 全年無休的防禦監控:專業工程團隊 24 小時監控您的主機,若發現有 DDoS 攻擊立即通報,並將流量導入清洗中心。

DDoS 防禦已成為企業的必修課

DDoS 攻擊已從早期的「單純癱瘓網站」演變為多層次、多樣化的資安威脅。從流量型、協定型,到 L7 應用層 DDoS 攻擊、443 SSL 攻擊,手法越來越隱蔽、威脅越來越大。2025 年的趨勢顯示,攻擊者利用 AI、雲端殭屍網路,讓防禦更加困難。

DDoS 攻擊防禦並不是一次性的專案,而是一場持續的戰爭。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完全避免攻擊」,而是如何縮短影響時間、降低營運損失建立多層次防禦結合 AI 偵測才是王道:基礎的防火牆、進階的 WAF 與 CDN,再加上雲端資安服務,並搭配實際資安演練,才能有效降低風險,確保企業在面對資安攻擊時仍能持續運作。

中小企業缺乏專責人力,與專業廠商合作將是最實際的選擇。歡迎來電 4499-343 (手機撥打請加 02) 或與線上客服聯繫,由遠振專業顧問協助您選擇最適合的資安方案,提升企業郵件安全領先業界標準!